為脾氣輸注於背部的穴位。脾胃為後天之本,具有運化水穀之精氣及輸布津液的功能,是五臟六腑營養的源泉,又能統攝血液,具有調和脾胃、主運化、利水濕、和營統血的作用。是養生保健的重要穴位之一。臨床上多用於消化系統疾患,出血性性病的防治。
[位置]
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背部正中線1.5寸處
[防治作用]
1.消化系統疾病:腹脹、胃痛(包括急慢性胃炎、潰瘍病、消化不良、胃痙攣等)嘔吐、泄瀉、痢疾、便血、脅痛、黃疸等。
《百症賦》:"脾虛穀以不消,脾俞、膀胱俞覓。"
《千金方》:"泄痢食不消,不作肌膚、灸脾俞隨年壯。"
《甲乙經》:"脅痛,胸脘暴痛、上氣、……腹中痛、積聚、默然嗜臥、怠惰不欲動,身常濕、心痛、脾俞主之。"
又:"脾脹者苦噦,脾俞主之,亦取太白。"
又:"腹中氣脹,引脊痛、食飲多而羸瘦,金曰食。先取脾俞,後取季脅(章門)。"
《類經圖翼》:"一傳治水腫臌脹,氣滿泄瀉年久不止及久年積塊脹痛。"
據報導,有人治療慢性胃炎,取中脘透上脘、梁門;脾俞透胃俞,或足三里透上巨虛,用羊腸埋藏,1~2月一次,可連續做2~3次。不僅近期療效明顯,隨診一至五年的53例中,未復發者15例,有小發作者34例。
另據報導,取脾俞、胃俞穴位注射治療186例胃及十二指腸澌潰瘍病,每穴注射0.25~1%的普魯卡因5毫升,每日1次,10次為一個療程,一般作20~30次。痊癒者97例(52.2%),近癒者78例(41.9%),好轉者11例(5.9%)。龕影消失率為90.9%。
2.其他防治作用:慢性出血性疾病、貧血、營養不良、乏力、虛勞、白濁、失眠、蕁麻診等。
《千金方》:"虛勞尿白濁,灸百壯。"
《衛生寶鑒》:"脾俞二穴治小兒脅下滿……,又治腹脹引背,食飲不多,漸漸黃瘦,灸十一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七壯,小兒黃疸灸三壯。"
《類經圖翼》:"久瘧不癒,黃瘦無力者,灸脾俞七壯即止,蓋瘧由寒濕飲食傷脾而然,幫此穴基效。"
據報導,針脾俞、肝俞、合谷、足三里等穴治療脾性全血細胞減少症,隨針治的療程而血小板數目上升;對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患者,針後血小板數增高。
另報導,針刺脾俞、膈俞、足三里等治療糖尿病24例,其中顯效11例,效果良好及改善者各4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79.16%。
[操作]
1.灸法:直接3~7壯,或溫和灸5~20分鐘。
2.刺法:微斜向椎體刺0.5~1.2寸。不宜深刺,以免傷及腎臟、肝臟。
3.按摩:一指禪推法、點按、摩法、揉法。自我保健按摩可以兩手中按在穴位上(拇指附著在肋骨上),用力揉按30~50次;或握拳用食指掌指關節突起部按揉穴位;或握空拳揉擦穴位30~50次,擦至局部有熱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