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網站導覽 客戶服務 討論園地 企業福利網 文章搜尋
 

醫藥保健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醫藥保健 > 認識中醫 > 臨床心得

癌性疼痛中醫論治八法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癌性疼痛是晚期腫瘤病人的常見症狀。從臨床上看癌痛的的病因病機可概括為“不通”、“不榮”兩方面,表現為“虛”、“實”兩種證候群。當然,它們並非絕對相分,就癌瘤發生的本質而言,在於本虛標實,虛實錯雜,所以,癌痛的發生亦是多因素作用的結果,臨床中亦常表現為虛實相兼。但由於腫瘤不同的階段發展過程中病機有異,虛實亦有偏重之別,一般而言,腫瘤早期、中期以實痛為主,晚期以虛痛為主,或虛實並見。臨床治法亦因癌痛病機的不同而異,就癌痛而言,主要治法如下:

一、散寒止痛法
  寒邪凝滯,陽氣不達,氣血不暢,經氣閉阻則可致疼痛的發生。中醫學認為腫瘤為陰寒證,其本質在於“陰成形”,而癌瘤是產生癌性疼痛的病理基礎,故癌痛的發生亦多與陰寒之邪有關。臨床中常見:疼痛或緩或急,常有冷感,痛有定處,得溫痛減,或喜按,遇寒加劇。兼有面色蒼白、形寒神怯、四肢不溫、大便溏薄、小便清長等全身症狀。舌質淡暗、舌體胖大或有齒痕,舌苔薄白,脈沈細或濡。治以溫陽散寒、通絡止痛,常選用附子、肉桂、細辛、乾姜、丁香、烏藥、桂枝、川椒、蓽茇、小茴香、吳茱萸、川烏等藥。本法一般適應於腫瘤進展期或晚期患者。因寒為陰邪,其性凝滯,易阻礙氣機,導致氣滯血瘀,故臨床中常加入活血化瘀之品,如:玄胡、川楝、木香、桃仁、紅花等。

二、活血止痛法
  瘀血疼痛在癌性疼痛中最為常見。中醫學認為癌瘤是產生癌痛的重要的病理生理基礎,而其與血瘀關係密切,血瘀既是癌瘤發生的病理機制之一,又是腫瘤病變過程中的病理產物,瘀血內阻每致絡脈不通,不通則痛,因此,通常在不同腫瘤的各個階段均可見瘀血作痛的徵象。活血化瘀止痛不僅可以使瘀阻的絡脈再通,疼痛緩解,亦可以通過化瘀消除癌瘤產生的病理因素,達到抑癌縮瘤、控制腫瘤發展的目的,從而解除癌痛發生的病理生理機制。

  瘀血疼痛的特徵是痛如針刺,痛處固定,拒按,夜間痛甚。常兼有面色晦暗,形體消瘦,肌膚甲錯或有瘀斑、瘀點,痛處常觸及包塊,舌暗或有瘀斑,舌底脈絡迂曲,脈澀。治宜活血化瘀、通絡止痛,藥選丹參、赤芍、桃仁、紅花、三棱、莪術、乳香、沒藥、益母草、土元、王不留行、當歸等。臨床使用活血化瘀藥時亦應注意辨證施藥,區分不同活血藥的特點。同時,考慮到氣血之間的關係,在應用此類藥物時一定要配合行氣藥,這樣,才能達到“氣行則血行”,使活血藥發揮更大的作用。

三、行氣止痛法
  氣機鬱結與腫瘤及癌痛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可以說,行氣止痛法不僅貫穿了腫瘤治療的始末,亦在癌性疼痛的治療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中醫學認為引起氣機鬱滯的病因主要是七情所傷,七情與人體氣血有著重要的關係,七情太過或不及均可引起體內氣血運行失常,氣機阻滯,血為之停,津為之凝,經絡為之不通,氣血津液結聚而不行,日久則導致各種癌痛的發生。氣機鬱結而致癌痛的特點:多見於內臟腫瘤,尤其是消化系統的腫瘤。疼痛性質多為脹痛,痛無定處,遇情志刺激加重。患者往往精神抑鬱,或易激動、躁動不安。伴脘腹滿悶、噯氣、食少納呆、善太息,舌淡苔薄白,脈弦。治療以疏肝理氣、解鬱止痛為法,藥選柴胡、青皮、香附、佛手、陳皮、川楝子、烏藥、厚樸、八月劄、枳實、木香、薑黃、薤白等。臨床應用理氣止痛藥時,應根據疼痛的部位、性質等結合不同理氣藥的特點,辨證施藥。如:疼痛在胸肺者,選薤白、枳實、栝樓;疼在兩脅者,選柴胡、香附、佛手、青皮、川楝子;疼痛在胃脘者,選延胡索、木香、厚樸、陳皮、烏藥;疼痛在少腹者,選小茴香、萊菔子、荔枝核等。對於氣滯疼痛,除選用理氣止痛藥外,亦應根據引起氣鬱的原因及兼證,進行合理配伍。本類藥物多為辛溫香燥之品,易耗氣傷陰,故應中病即止,對於腫瘤病人,特別是晚期患者使用時應注意配伍益氣養陰補血之品,以防更傷氣陰。

四、化痰止痛法
  適用於痰濁阻滯臟腑經絡或結聚四肢百骸,經氣不利而致的癌痛。中醫學認為:腫瘤是癌痛的病理基礎,而痰濕凝滯與腫瘤的發生關係密切。痰濁是水液代謝失調的產物,痰濁內停,聚而為瘤,阻礙氣血運行而導致癌痛。疼痛多為鈍痛、隱痛、脹痛、木痛等,同時伴有痰涎壅盛、嘔吐痰濁、咽喉不利,舌苔厚膩,脈滑。治宜化痰通絡、散結止痛,藥選半夏、南星、貝母、昆布、僵蠶、皂莢、甘遂、山慈菇、栝樓等。

五、清熱止痛法
  火熱之毒是惡性腫瘤發病的重要病理基礎之一,亦是癌痛產生的主要病因。火熱之邪,最易灼傷津血,壅塞經絡,而至疼痛的發生。熱毒內蘊而致的癌性疼痛多見於中晚期腫瘤患者,尤其是當腫瘤體積迅速增長,伴有壞死或繼發感染時,更易發生。臨床見痛勢較劇,呈熱痛,得冷稍減,或見局部紅腫,或釀膿,皮膚變蠟黃色,潰破後流膿血,或出現高熱等全身中毒症狀。舌質紅絳,苔薄黃,脈數。治宜清熱解毒、瀉火止痛,方選黃連解毒湯、清瘟敗毒飲、當歸蘆薈丸等加減。常用藥物半枝蓮、黃連、黃柏、黃芩、銀花、連翹、蒲公英、石膏、山梔、白花蛇舌草、野菊花、敗醬草、龍膽草、山豆根、蚤休、苦參、大黃、牛黃、青黛等。研究表明:清熱解毒藥能控制和消除腫瘤周圍的炎症和感染,所以能減輕局部疼痛,在惡性腫瘤某一階段起到一定程度的控制發展作用;同時,清熱解毒藥又具有較強的抗瘤活性,因此,清熱解毒法是癌性疼痛治療中的常用治法之一。本類藥物大多苦寒,能敗傷胃氣,體質虛弱者,應用時勿忘調護胃氣。

  此外,臨床中,腫瘤患者所表現出來的熱性證候往往極為複雜,須辨別熱邪所在的部位和病情發展的不同階段,以及不同的兼症,辨證地應用不同的清熱解毒藥,才能取得比較滿意的效果。如:晚期肺癌病人出現胸痛、咳嗽、發熱、咯血等證,辨證為熱毒在肺,選用石上柏、魚腥草、夏枯草、蒲公英等清熱解毒藥;若邪熱熾盛,久必傷陰,須選用沙參、麥冬、玉竹等養陰清熱,加用藕節、茅根、生地、地骨皮等涼血清熱藥。熱毒蘊結於不同的部位,其選藥亦不同。熱在上焦,選黃芩;在胃腸,選黃連;在下焦,選黃柏;在肝膽,選龍膽草;而三焦熱,選山梔等。根據不同的腫瘤所致的疼痛,作到“辨癌選藥”,如肺癌痛,選魚腥草、黃芩等;消化道腫瘤疼痛,選半枝蓮、乾蟾皮等。

六、固澀止痛法
  適用於惡性腫瘤晚期,正氣虛脫,經絡臟腑失養而致疼痛者。在臨床中,我們發現癌症患者到了晚期,伴隨著惡液質的出現,機體元氣大傷,正氣欲脫,無力抗邪,癌細胞迅速擴散、浸潤,是產生或加速癌性疼痛的重要因素之一。此階段正氣虛脫已成為矛盾的主要方面,依據中醫"急則治標"的原則,予固澀之法以補之。通過固澀法一方面可固澀正氣,使之不輕意耗散;其次間接固澀過度增長的腫瘤細胞,使之發展緩慢,並延緩癌細胞擴散轉移。此類藥多屬甘澀、鹹澀、苦澀之品,甘酸化陰,鹹澀固精,甘助脾以生氣血,鹹助腎以保精液,正氣得充,經脈得養,疼痛自止。常用方劑:桃花湯、烏梅丸、五味子丸等。常用藥物:五味子、烏梅、龍骨、牡蠣、訶子、芡實、烏賊骨、赤石脂、蓮子、罌粟殼、刺猥皮等。一般而言,固澀法的運用,只是治標之法,為及時收斂正氣的耗散,防止因虛脫而致的正氣衰竭,暫時緩解疼痛的發生或加劇。但產生這些症狀的根本在於正氣的虛弱,所以,需與相應的補益藥配合應用,以期標本兼治,使氣血津液得充,經絡臟腑得養,從根本解除疼痛的發生。

七、安神止痛法
  適用於各種癌性疼痛,特別是伴有明顯的心理因素的患者。中醫學認為疼痛的發生與心理情志關係極為密切,情志變化對疼痛的影響,在癌痛中表現尤為突出。現代研究根據癌痛多因素概念提出,患者對痛的認識,對“死”的恐懼,情緒的憂傷,心理上的憂鬱和絕望,都會影響癌痛的感覺,腫瘤病人常因緊張、焦慮、憂鬱、憤怒等而發生疼痛。因此,臨床中對癌痛的治療,除了家庭單位、醫護人員及朋友的體貼、關心、照顧外,藥物治療是不可缺少的。通過藥物,可達到鎮靜安神、寧心定志的目的。常用方劑如朱砂安神丸、養心湯、遠志丸等。常用藥物:龍骨、酸棗仁、珍珠母、遠志、琥珀、磁石、合歡皮等。當然,安神止痛亦只能作為一種輔助方法,在臨床中亦應結合辨證,與其他方法配合應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八、補虛止痛法
  中醫學認為腫瘤的基本病理在於正虛邪實。因此,正氣不足,氣血津液虧虛,臟腑經絡失養而致“不榮則痛”、“因虛致痛”是癌痛發生的主要病機之一。其貫穿了癌性疼痛發展的始終,尤以腫瘤晚期更為突出。可見,補虛止痛法在癌性疼痛的治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臨床中,因虛而痛的特點是痛勢隱隱,綿綿不休,疲勞後尤劇,伴形體消瘦,面色無華,身倦乏力,神疲懶言,舌淡苔薄白,脈細弱等症。依據中醫“損者益之”,“虛則補之”的原則,針對在氣、在血、在陰、在陽、在髒、在腑的不同,分別施以不同的補法。如:氣虛者,以補氣止痛,常用藥物如黃耆、黨參、白朮等;血虛而痛者,常選用當歸、雞血藤、白芍、何首烏等;陽虛而痛者,宜溫陽止痛,常選用:補骨脂、杜仲、續斷等;陰虛而痛者選用沙參、麥冬、黃精、女貞子、龜板等。對於氣血陰陽俱虛者,宜氣(陽)血(陰)雙補,以期正氣來複,發揮其營養、溫煦的作用。在辨別氣血陰陽不同的時侯,應注意結合臟腑辨證,一般認為癌痛的發生與脾、腎關係密切。有研究表明:健脾益氣藥物能增加腫瘤患者的抗痛能力,應用補腎藥物有助於疼痛的控制。如:對肺癌造成的嚴重胸痛,在應用養陰藥的同時,加仙靈脾、肉蓯蓉、仙茅等補腎藥,臨床取得較好的效果。

  癌性疼痛的發生本身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其發病過程中,既存在病理性改變,又存在心理因素;既有“不榮則痛”的病機,又有“因實致痛”的病理等,因此,臨床應用上述法則時,一定要注意結合辨證,綜合分析,合理配伍,才能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應。

  作者簡介
  李忠,男,35歲,臨床醫學博士,副主任醫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1997年畢業于北京中醫藥大學。現任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腫瘤分會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外治分會副秘書長,中華中醫藥學會新型給藥技術協作組秘書長。師從國內著名中醫腫瘤專家王沛教授,長期從事中醫藥及中西醫結合治療惡性腫瘤的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尤其擅長於中醫藥治療肺癌、肝癌、胃癌、腸癌、淋巴瘤等多種惡性腫瘤,並在腫瘤術後預防復發、轉移和癌性疼痛的治療及腫瘤放、化療中藥增敏解毒方面有較為深入的研究。

選自:中國中醫藥報/李 忠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