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口瘡是指口舌瘡瘍或潰爛的一種病證,局部灼痛,常反復發作久久不癒。多由心脾積熱,外感熱邪,或陰虛陽亢,或虛陽浮越而致。
西醫相關病症
復發性口瘡、白塞氏綜合症、創傷性口腔粘膜潰瘍,各種內科疾患如肝硬化、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糖尿病、甲亢、高血壓病、維生素B族缺乏症、壞血病、白細胞減少症、白血病中所併發的口腔潰瘍。
症候分型
1.肺胃邪熱:起病急,數量多,大小不等,表面多黃白色分泌物,瘡周紅腫或有水泡,常伴有發熱頭痛,咽痛,咳嗽,口渴,便秘尿黃。治宜清肺胃熱,祛邪解毒。可用涼膈散或清胃瀉火湯加減。
2.心脾積熱:口瘡三五不等,灼熱疼痛,表面多黃白分泌物,周圍鮮紅微腫,心煩失眠,口渴口臭,大便乾少,小便黃短。治宜清熱瀉火。可用瀉黃散合導赤散。
3.陽虛浮火:淡而不紅,大而深,表面灰白,日久不癒,服涼藥則加重。腹脹,便溏,頭暈乏力,或腰膝酸軟,面青肢涼,口淡無味。治宜扶正溫陽,斂火止痛。可用理中湯加附子。
4.陰虛火旺:反復發作,灼熱疼痛,瘡周紅腫稍窄,口燥咽乾,頭暈耳鳴,失眠多夢,心悸健忘,腰膝酸痛,手足心熱。治宜滋陰降火。可用知柏八味丸。
預防
第一.注意口腔衛生:勤漱口,常叩齒,細咀嚼等。
第二.調節飲食:飲食有節,饑飽適宜,去除不良嗜好,勿暴飲暴食,避免煙酒及辛辣煎炒之品。
第三.加強鍛煉:注意身心健康,鍛煉身體,增強體質。避免過勞和精神刺激,可以防止心脾積熱或陰虛內熱等的形成。
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提供
亞太中醫藥資訊網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