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網站導覽 客戶服務 討論園地 企業福利網 文章搜尋
 

醫藥保健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醫藥保健 > 認識中醫 > 臨床心得

張學文教授辨治疑難病10法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陝西中醫學院博士研究生導師張學文教授是中國著名的中醫專家,從事溫病學與中醫內科學醫、教、研近六十載。他思維敏捷,辨證精確,敢於析疑治難,對疑難病的診治頗具見解。

  辨治疑難病的八難和八個對策
  張教授結合多年的臨床經驗總結出中醫疑難病的八難:其一病因難明,主次難分;其二病機錯綜,複雜多變;其三辨證困難,正誤難明;其四法無定法;其五規律難覓;其六一效難求,療效不佳;其七奇症苦無良方;其八劑量難定。

  針對這八難,進而提出治療疑難病的八個對策:一要“認真總結前醫得失”。注意參考、借鑒前醫辨證思路、處方用藥的得失,避免重蹈覆轍。二要“廣思路中西互參”。取中西醫之長,吸收其合理內涵,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積極採用。三要“精辨證力求無誤”。針對疑難病病程長,表裏、虛實、寒熱、新久互見的特點,要善於執簡馭繁,抓住主要矛盾,不可貪多圖快。四要“擇方用藥恰到好處”。對常用方劑和藥物的性能功用、藥力強弱要深刻認識,嫺熟使用,“做到知藥如知兒女,用藥如用兵”,平時必須加強基本功的訓練。五要“覓秘方出奇制勝”。要擅用民間單方、驗方,所謂“單方一味,氣煞名醫”。六要“創新論另辟蹊徑”。要廣開思路,大膽創新,勇於提出新理論、新學說。七要“持久戰守方徐圖”。“治病如抽絲剝繭,去了一層還有一層”,對慢性疑難病,守方徐圖確是經驗之談。八要“淹衆長協同作戰”。當一方一法治療複雜病感到力不從心時,可吸取中醫各種療法之長,協同作戰,如內外兼治,針藥並舉等。

  治療疑難病十法
  那麽,臨床治療疑難病,應從哪些方面入手呢?張教授提出了十點。

  (一)從瘀著手。中醫自古就有“久病多瘀”之說,清代葉天士明確提出“初氣結在經,久則血傷入絡”、“久病血瘀”、“瘀生怪病”等理論。後人通過血液流變學測定等方法,證實血瘀是許多“怪病”的致病因素之一。常見的與血瘀有關的疑難病有各種疼痛、腫瘤、積聚、腫脹、黃疸、瘡瘍、皮膚病、厥證、痙證、中風、血證、消渴、夜遊症、月經不調等。即使在這些疑難病辨證中沒有血瘀的特徵表現,也不能排除在疾病發展過程中兼夾瘀血的可能。在治療“久病頑疾”中,既要考慮到氣血不足的一面,更應注意從瘀著手。

  (二)從痰論治。疑難病的痰多為廣義之痰,即無形之痰,有“變幻百端”的特點。朱丹溪曾說“病似邪鬼,導去滯痰,病乃可安”,故又有“百病兼痰”、“怪病多痰”之說。臨床上,咳喘、嘔吐、眩暈、胸痹、中風、痹證、積聚、梅核氣、痰核、癲狂、厥證、原因不明的發熱、某些皮膚病、瘡瘍、婦女不孕症等,從痰入手,常有效驗。治痰之法很多,正如俞昌所說,“治痰之法,曰驅、曰導、曰滌、曰化、曰理、曰降火、曰行氣”。

  (三)痰瘀同治。中醫素有“痰瘀同源”、“痰瘀同病”之說,二者既是病理産物,又是致病因素,同為津液所化,互生互助,相互影響。痰瘀同治是針對疑難病證的一條重要途徑。如小活絡丹治痹證(《和劑局方》)、癲狂夢醒湯治癲狂(《醫林改錯》)等就是這一治法的代表。

  (四)從虛考慮。就久病、頑疾、怪症而言,氣血虛損更為多見。在病機表現中,虛證主要表現為傷陰或傷陽兩個方面,即陽氣虛、陰血虛。簡而言之,從虛考慮是以補益氣血為主的施治措施。

  (五)運用反治。即所謂“熱因熱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等。如內傷發熱用溫補法、嘔逆用利水法、閉經、便秘用補益氣血法等。

  (六)守方徐圖。對於某些久治不愈之病,通過守方徐圖,可達到緩緩收功的效果,否則“欲速則不達”。

  (七)情志療法。情志可直接致病,繼而影響疾病的發展和轉歸。如癲狂、肝病、高血壓、冠心病、癌症等,情志影響因素尤為顯著。臨床上要詳細觀察和瞭解患者的精神狀況,通過語言、表情、態度、行為的影響,改變病人的感受、認識、情緒和行為,從而減輕或消除其痛苦。

  (八)內外合治。內治法通過脾胃之運化而輸布全身,外治法直達病所或通過肌膚、筋脈發揮療效。常用的外治法有灸、熏洗、敷、兜肚、藥枕等。在吳師機的《理瀹駢文》中,外治法有數十種,用方達數千首之多,遍及內、外、婦、兒、五官各科,有待進一步發掘、整理和提高。

  (九)應用單方、驗方。近年來,單味大黃治療急性上消化道出血、青蒿治療瘧疾等都是單方、驗方治病的成功範例。

  (十)消除特殊病因。如葉天士的《臨證指南醫案》中油漆家具過敏案就是典型例子。在詢問病史中,要注意保持客觀性,不要暗示病人,不先入為主,儘量避免思路狹窄和固定。

  總之,醫者必須有扎實的理論基礎、豐富的臨證經驗、正確的辨證方法和靈活的治療思路。張學文教授辨治疑難病的學術思想將給我們很多啓示。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邵文彬、朱麗紅〉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