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保健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醫藥保健 > 認識中醫 > 臨床心得
李振華教授治療流腦的經驗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流腦即“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是一種急性熱性傳染病。據報導,自2004年11月至2005年1月30日全國流腦散在發生已發病546例,全國除福建、海南、西藏外,其餘省市均有病例報導,其中發病較多的是安徽、河南、河北、江蘇、四川等省。全國僅1月份的統計已發生流腦258例,其中死亡16例。流腦12月至次年4月為發病季節,多發生於1~15歲的兒童,其中1~6歲較多發病,據今年安徽流腦發病情況來看,多發生在中小學生之中,嚴重威脅著少年兒童的生命健康。
原河南中醫學院院長李振華教授多年來對流腦的治療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尤其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豫西流腦發生較嚴重的流行,他深入到伊川縣、宜陽縣、偃師縣、三門峽市等地,用中藥治療經西醫確診的70多例流腦患者並全部治癒。當時河南省衛生廳在洛陽召開了流腦防治會議,李教授傳授了這一經驗。他將治療經驗撰寫成文在中醫雜誌發表, 1959年又專著《中醫對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治療》一書,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為了發揮中藥治療流腦的療效,現將李教授對其病的治療經驗綜述如下,以供各地在流腦防治中參考。
李教授認為,流腦屬於西醫病名,臨床分暴發型和普通型兩類。暴發型除高熱、發病急驟、噴射狀嘔吐等症狀外,很快即轉入項強、抽搐、昏迷,常在1日左右即可發生危急死亡,在臨床比較少見。現流行的基本是普通型流腦,發病較為緩慢,病情較暴發型為輕,較易治療,宜及時防治,隨著中西醫治療該病水平的提高,死亡率已大為降低,不必恐慌。
流腦屬中醫溫病的範疇,根據其發病季節和表現,是溫病中的春溫病。流腦發病開始,類似傷風感冒,患者會突然發熱,頭痛,咳嗽,多伴有嘔吐,咽乾咽痛,皮膚黏膜多有出血點(皮疹),重者出現項強,甚至抽搐、昏迷等危急症狀。
李教授對流腦的治療以辛涼透表、清熱解毒、息風通絡、涼開透竅、保存津液為總的指導思想,根據流腦的發病階段,以溫病的衛氣營血進行辨證治療。
1.病在衛分
臨床表現:發熱,頭痛,咽乾,口渴,咳嗽,噁心嘔吐,惡風或不惡風,精神不振,皮膚多伴有出血點,輕度項強,舌尖紅,苔薄白或微黃,脈浮數。
治法:辛涼透邪,散熱解毒。
處方:銀翹散加減:連翹,銀花、公英,葛根,桔梗,杏仁,荊芥穗,薄荷,牛蒡子,淡豆豉,菊花,竹茹,甘草。水煎服。
2.病在氣分
臨床表現:高熱持續不退,不惡風,自汗出,呼吸氣促,咽痛,口渴,頭痛,嘔吐加重,面色發紅,項強,嗜睡,舌質紅,舌苔黃,脈洪大。
治法:清解裏熱,解毒存津。
處方:白虎湯加味:生石膏,知母,連翹,銀花,葛根,菊花,竹茹,牛蒡子,天花粉,陳皮,甘草。水煎服。
3.病在營血
臨床表現:高熱不退,項強,抽搐,神昏,譫語,甚則深度昏迷,口唇乾燥,皮膚皮疹明顯而色暗,舌質絳苔黃缺津,脈數。
治法:涼血解毒,息風透竅。
處方:清瘟敗毒飲加減:犀角(水牛角代),丹皮,赤芍,玄參,知母,生石膏,黃連,梔子,黃芩,葛根,連翹,全蠍,地龍,僵蠶,甘草。水煎服。配服安宮牛黃丸。
4.恢復期
臨床表現:患者體溫正常,神志清醒,體倦乏力,食欲不振,食少胃滿,口幹,頭暈,舌質偏紅,苔薄白,或少苔,脈細數。
治法:養陰清熱,益氣和胃。
處方:沙參養胃湯加減:遼沙參,石斛,麥冬,知母,天花粉,白芍,太子參,陳皮,雞內金,郁金,烏藥,菊花,甘草。水煎服。
注意事項:
第一,流腦初起類似感冒,但嘔吐、皮疹、高熱、項強、精神不振,這是一般感冒少有的表現,如患兒出現此類症狀,宜速到醫院進一步檢查確診治療。
第二,流腦初起忌用辛溫解表和西藥發汗之品,汗多傷津液會促使病情加重,以致出現昏迷。
第三,流腦宜早發現,早治療,而且越早越好,病在衛分、氣分者易治,防止傳入營血,出現生命危險。
第四,病入氣分,肺胃熱盛,宜重用生石膏。為了防止生石膏傷胃,宜加入少量粳米,如無粳米可加入適量生山藥以保護胃氣。
第五,在運用退熱藥中注意重用葛根。該藥既可解肌散熱,又能生津液,治項背強直效果顯著。李教授在流腦的治療中始終重用葛根。
第六,神昏譫語以致昏迷宜涼開透竅,注意重用安宮牛黃丸(北京同仁堂產品),若舌苔膩者生石膏減量加郁金、菖蒲、白蔻仁。
第七,痰多者加川貝母、栝樓仁、蘇子、桔梗。
第八,病在衛分氣分,忌用涼血酸斂藥物,如生地、五味子、白芍、山萸肉,以防斂邪,使熱毒不得散解。
第九,患者噁心嘔吐服用中藥湯劑時,每劑藥可少量多次頻服,如服藥困難,可採取鼻飼用藥,亦可將湯液灌腸。
第十,以上方劑藥物用量根據兒童年齡酌減。
預防:
1.兒童及時接種流腦疫苗。
2.因流腦系呼吸道傳染,流行期間兒童不宜到公共集體場所,切勿接觸病人。
3.室內注意清潔衛生,勤開窗換氣,保持空氣流通。
4.中藥:板藍根,金銀花,菊花,甘草。水煎服,連服5~7天。
5.室內用食醋或艾葉薰蒸消毒。(本版所刊處方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李鄭生、王海軍/中國中醫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