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網站導覽 客戶服務 討論園地 企業福利網 文章搜尋
 

醫藥保健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醫藥保健 > 針灸按摩 > 手法經驗

揭開中醫整脊術的神秘面紗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中醫整脊術治療椎間盤突出症、椎管狹窄症等頸腰疾病,其療效是眾所周知的,但其治療機理長期以來卻沒有一個科學的解釋,由於得不到科學的解釋,所以在外行看來,中醫整脊術就很“神秘”。最近,在北京舉行的全國中醫骨科高級研修班——整脊專題研修班上,北京光明骨傷醫院院長韋以宗主任醫師提出的“一說二論”,即“脊柱圓筒樞紐學說”、“椎曲論”和“椎體板塊移動論”,科學地詮釋了中醫傳統的六大整脊療法,即旋轉法、牽引法、懸吊法、墊枕法、枕缸法和整盆法的治療機理,自此揭開了中醫整脊術的神秘面紗,為中醫整脊技術進一步資料化、標準化和科學化開闢了道路。

  韋以宗在深入研究中醫整脊術歷史文獻的基礎上,結合對800多例頸腰痛病例進行臨床治療的體會,認為中醫傳統整脊技術是依據中醫整體觀的脊柱認識論作指導的,而中醫的脊柱認識論與現代機能解剖學的主要觀點不謀而合。機能解剖學是現代新興的解剖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它從機能的角度認識人體解剖,認為人體的機能與形態結構是統一的。韋以宗的“一說二論”,就是從脊柱機能解剖學的整體觀、系統論著手,在將脊柱系統分為靜態骨結構系統、靜態關節結構系統、動力肌肉韌帶系統和神經調控系統四大系統的基礎上,發揮中醫傳統的“體相觀”,對中醫整脊術的治療機理進行深入研究後提出的。
 
一、圓筒樞紐學說
  中醫自《內經》的“內有陰陽,外亦有陰陽”之說,到明代名醫汪機的“有諸中,必形諸外”,都是認為人體內部結構會反映在體表,所以可從體相來認識人體內在結構,這就是中醫的“體相觀”。《醫宗金鑒》指出,正骨需“素知體相,識其部位”,韋以宗據此將中醫整脊術與中醫的“體相觀”緊密聯繫起來,提出了“三圓筒四樞紐”說,即將軀體比擬為由脊柱作為軸心支柱的三個圓筒,這三個圓筒分別為頭顱、胸廓和骨盆,連接這三個圓筒的脊柱上有四個“樞紐關節”,它們是頭顱與頸椎連接的“顱椎樞紐關節”、頸椎與胸椎相鄰的“頸胸樞紐關節”,胸椎與腰椎相鄰的“胸腰樞紐關節”,腰椎與骶椎相鄰的“腰骶樞紐關節”。

  韋以宗認為,“圓筒”在脊柱運動中起到了起點和支點的作用,因為人體的脊柱運動,首先是“圓筒”在肌肉帶動下產生運動,然後通過相關的樞紐關節帶動各段椎體關節,產生脊柱的屈伸、旋轉、左右側彎的六大運動功能。對於樞紐關節的作用,韋以宗結合臨床實際,運用局部解剖學和生物力學原理,闡述了樞紐關節在脊柱運動中相互協調、相互制約的調控功能。他根據國際上公認的脊柱直立時中軸垂線經過的椎體和為適應功能而形成的脊柱的四個彎曲,繪出了四大樞紐關節力的作用線,並根據局部解剖學所揭示的樞紐關節力的作用線範圍內椎體結構的近似性和功能活動的適應性,指出了樞紐關節結構的特殊性及正是由於其結構上的特殊性決定了它在脊柱運動中相互協調、相互制約的調控功能。樞紐關節的調控功能從臨床上脊椎側彎的病例也可以得到證實,如臨床上脊椎側彎的病人頸胸、胸腰均是“S”狀,也即腰椎側彎到了胸腰樞紐則反向側彎,頸椎側彎到了頸胸樞紐也反向對方傾斜。這充分證明了樞紐關節在脊柱關節中佔有的重要地位。

  韋以宗指出,中醫整脊術運用的旋轉重定法,實質上是通過“滾圓筒”,即通過旋轉頭顱以旋轉頸椎、旋轉胸廓以旋轉胸腰椎、旋轉骨盆以旋轉腰椎達到治療目的的。臨床上,如果注意到樞紐關節力的作用線,科學地利用此作用線施行旋轉重定則更科學,也可避免誤傷;如果明白樞紐關節的協調和制約功能,就能進一步運用調胸整頸法、調胸整腰法進行治療,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例如,用調胸整腰法對2~3度腰椎滑脫可復回到1度。中醫整脊運用的牽引法、懸吊法等,也可通過圓筒樞紐學說得到圓滿的解釋並能更好地指導臨床應用。
  
二、椎曲論
  人體組織的結構決定了其功能,而功能反過來又影響結構,特別在人體的生長發育期,運動系統的結構是與功能相輔相成的。

  基於這一科學理論,在長期臨床觀察的基礎上,韋以宗對脊柱矢狀面的一個中軸線、四個彎曲,從生長發育到微細解剖、生物力學進行了深入研究,指出椎曲的排列決定了椎管和椎間孔的排列,也決定了脊神經及其各分支以及頸椎動脈的排列。如果一旦椎曲改變,椎間孔、椎管長度和寬度(如果是頸椎並發椎動脈迴圈改變)就會發生變化。椎曲改變久而久之,其椎體間突和椎體板塊會向椎管突入,同時,椎管內容物後縱韌帶、黃韌帶由於長期的張力充血而變性、增厚,會導致繼發性椎管狹窄。因此,臨床常見的椎管狹窄症,其主要病因病理改變是椎曲的改變,椎間盤突出和椎管內容物增多僅僅是併發症和誘因,並非是不可逆的。根據這一理論,韋以宗認為,椎管狹窄症非手術也能治療。近年來他就採取非手術療法,通過用中醫傳統的整脊法調整椎曲到正常形態,成功地治癒了28例嚴重椎管狹窄症。這更進一步證明了椎曲改變是脊柱運動力學及結構力學病理改變的主要體征,是診斷及康復的主要依據。

  韋以宗在介紹中醫整脊手法調整椎曲的原理時強調,胸曲和骶曲的形成源於胚胎發育的自然位置,而頸曲和腰曲則不同,頸曲形成開始於胎兒第7周後伸頭“喘息反射”的出現,而腰曲則是嬰兒出生後從坐到站立行走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所以頸曲和腰曲的形成是人體發育進化的肌肉動力所決定的。中醫整脊很重視“理筋”,即要恢復椎曲的正常生理曲度,首先要恢復肌肉動力,這就是中醫“正骨先理筋,筋柔骨正,骨正曲還”的科學性所在。
  
三、脊椎椎體板塊移動論
  脊椎的椎體是橢圓形的板塊結構,脊柱通過椎體間的三角形關節組合,完成其三維空間活動。因此,椎體板塊是脊柱的核心結構。根據生物力學研究表明,脊椎椎體運動是以旋轉、平動為主,但其旋轉、平動時,由於關節突關節結構作用均可同時出現成角活動,也即同時有兩個軸心方向移動和轉動。所以椎體一旦旋轉超越生理限度,即可發生椎體傾斜、脊柱側彎。

  韋以宗據此論述了椎體板塊移動與椎曲、椎管和椎間孔及樞紐關節的關係。他認為,任何—個椎體板塊發生位移,都會發生椎曲、椎管及椎間孔的變形,進而傷及椎動脈和脊髓、神經,而中醫整脊的六大療法,都是以恢復椎體板塊的位移為治療核心的,特別在腰椎,由於關節突關節的側突關節,椎體一旦旋轉、傾斜,即出現側彎,而且是絞鏈式的旋轉側彎。中醫的懸吊重定法、攀索疊磚法就是通過恢復椎體的旋轉、傾斜來解決這種絞鏈式旋轉側彎。由於樞紐關節對脊柱運動有調控作用,當椎體板塊發生位移時,樞紐關節可起到制約其位移的作用。中醫整脊術依據此原理,採用調胸整頸法、調胸整腰法恢復椎體位移,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

  韋以宗還用椎體板塊移動論解釋了椎間盤突出的病因病理。他認為椎間盤就像兩個椎體板塊之間的氣囊,正常情況下可隨板塊運動而前後左右伸張和縮小,當椎體位移超過了正常的生理限度,椎間盤就向外突出,一旦椎體板塊的位移得到糾正,椎體的旋轉、傾斜恢復,其突出的椎間盤也就能恢復到原來位置。這就是所謂的“還納”現象。韋以宗說,椎間盤的“還納”只有在青壯年時期才發生。人到了中老年,椎間盤退化、纖維環變性、髓核纖維軟骨化後,整個椎間盤彈性減弱乃至消失,突出的椎間盤(有資料證明60%的人有椎間盤突出,但沒有症狀)不可能隨椎體轉動而伸縮,也就不可能通過整脊術“還納”,一旦椎體板塊因外傷、勞損等原因發生位移,誘發椎間孔變窄,原有突出的椎間盤因突發的椎間孔變形而刺激到神經根,即引起急性腰腿痛。根據“既能動歪,就能動正”的原理,對中老年急性腰腿痛採取俯臥位,痛肢外展牽引,後旋轉將位移的椎體板塊重定,俾“骨正筋柔”,最終“抬進來”的患者,就能“走回去”。

(白曉芸/中國中醫藥報)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