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新聞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醫藥新聞 > 大陸新聞
藥科大副校長:不能否決中醫藥的重大作用
資料來源:人民日報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今年三位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的獲獎,讓我對現在的研究更有信心了,這兩天,我常跟學生們說,要好好做研究,說不定哪天就能獲得諾獎了。”昨天下午,當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藥科大學副校長孔令義向藥學生們說起他從事的中藥化學和天然藥物化學的研究工作時,擠滿大禮堂的學生會心地大笑起來。國慶假期最后一天,慕名而來的藥學生們甚至站滿禮堂過道,聆聽“2015年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成果介紹宣講會”。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藥科大學副校長孔令義是這場講座的主講人,他長期從事中藥化學和天然藥物化學的研究工作,還曾多次在學術會議上見到屠呦呦教授。10月5日,屠呦呦獲獎的消息傳來,他就開始准備這場宣講會,跟師生們分享屠呦呦青蒿素研究的始末。
1967年,“523”項目啟動,當時的科學家們調查了2000多種中草藥制劑,選擇了其中640種可能治療瘧疾的藥方。最后,從200種中草藥中,得到380種提取物用於在小白鼠身上的抗瘧疾檢測,但進展並不順利。直到西晉葛洪的處方給了她靈感。
對此,有網友認為,這恰恰說明中醫在治療方面的缺陷,“青蒿素的發明隻能說明中醫古籍裡可能存在一些有用的提示,但是卻淹沒在眾多無用的信息裡面,從古籍藥方裡面找這些極其有限的提示,無異於大海撈針。”
對此,孔令義認為,以發明青蒿素為例,篩選出的中草藥有的跟瘧疾直接相關,但有的可能相關性並不大,所以擴大篩選范圍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中草藥看重的是整體療效,開具的方劑需要配合使用,有的藥可能效果不明顯,例如有的中藥是提高免疫力,不直接對病灶有作用,這都是正常的。而天然藥物和化學藥物有時需要配合治療,因為對病灶產生作用的都是化學成分。
孔令義說,青蒿素是結合中藥學、植物化學、活性篩選等一系列過程形成的天然藥物,但根據青蒿素產生的衍生物,例如雙氫青蒿素、蒿甲醚等化學藥作用更大,“化學藥有50%源於天然藥物。”
孔令義表示,現在藥物研發界的主流模式,是通過發現藥物靶點,即藥物與機體生物大分子的結合部位來尋找突破,但屠呦呦的獲獎,說明從中醫藥典籍中研制、發現新藥也是有效途徑,“那究竟是應該更注重靶點的研究,還是要從中醫藥典籍中獲取精華呢?”有學生提問。
“這兩種方式是殊途同歸,不能用一條否決另一條。”孔令義說。
孔令義認為,縱觀近幾年獲獎的研究,大多集中於基礎科學,但屠呦呦的獲獎,說明應用科學的研究也是科研的重要方面,同樣能得到國際公認。“這也提示我們,對於不善於寫文章、但善於研制新藥、善於解決實際應用問題的學者,也應該給予鼓勵。”(姜晨 金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