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中醫智庫 專家論壇 文章搜尋
 

專家論壇

本區公告

 本站代訂《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公眾論壇」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專家論壇 > 公眾論壇

上一則 | 下一則
中醫藥治療腦血管病的創新思路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腦血管病包括出血性腦血管病和缺血性腦血管病,中醫統稱為中風。現代醫學在腦血管病的基礎和臨床方面的研究日新月異,尤其是借助影像技術使諸多非藥物療法成為現實,如頸動脈內膜的手術剝離、頸動脈和椎-基底動脈支架治療,均是恢復腦血管供血的有效方法。更有意義的是腦卒中單元的建立,卒中單元為腦血管病的三級預防、搶救、治療和早期的心理、肢體、語言功能的康復建立了一種可行的模式。相對現代醫學的進展,中醫藥前進的步伐沈重而緩慢,其防治腦血管病的傳統優勢正在逐漸消失。認真思考中醫藥在治療腦血管病方面存在的問題,在繼承中醫藥精華的基礎上,大膽規範並創新,對發揮中醫藥重視預防、整體治療的優勢,提高中醫、中西醫結合防治腦血管病的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臨床研究的幾個切入點
  1.腦血管病急性期時間的確立:急性期時間的確立對中醫治則的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可結合影像技術分清出血和缺血。急性期的病機與慢性期有明顯的區別,如急性期常以風火痰盛為主,治療當清熱瀉火、豁痰開竅,即祛邪為主;隨著病情緩解,實邪與正虛呈相持之勢,治療當扶正祛邪兼顧。因此,確立急性期時間直接關係到治療的成敗,關係到能否搶救生命與以後康復的快慢及程度。

  2.病因病機的研究:充分利用現代醫學研究的成果,如對腦血管病危險因素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吸煙、肥胖、家族遺傳史的研究,充分利用現代氣象學研究成果,結合中醫傳統病因病機的認識,將病因病機客觀化,具體化,找出中西醫認識方面的相關關係,如風與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之間何者相關性高。要敢於創立腦血管病新的病因病機學說,如“血瘀生風”學說,年輕人在超強度的工作壓力下也可突發腦血管病,是否可以稱為“過勞生風”,新的病因學說要經過臨床驗證。中風病機要有確切的症狀學基礎,比如“風、火(熱)、痰(濕)、瘀、氣虛、陰虛”六個方面,確立六者所對應的症狀舌脈表現,要量化(按特重、重、中、輕、無分成五個等級,依次為4、3、2、1、0分),這六者之間的關係是什麽,在腦血管病從急性發作到緩慢康復的整個過程中,這六者隨時間變化的規律。

  3.確立證型分類:按病機單元及合理的相兼組合,確立病證分類。證型是腦血管病研究的基石,是規範化研究的起點,避免或減少主觀隨意組合,減少因不規範的證型的描述,影響了中醫藥治療的客觀療效的評價。確立證型要盡可能簡練、明確(對應症狀積分量化),從“中風病診斷和療效標準”的一代標準到二代標準的變化中充分體現了這一趨勢。並要儘量探索並逐步確定該證型在腦血管病過程中(區分缺血性和出血性)的時間特點。

  4.活血化瘀的時間窗:早期溶栓被認為是西醫治療腦血管病、減少病死率、傷殘率、提高治療療效的重要手段,但由於溶栓的嚴格條件限制及造成出血等副作用,使該方法的臨床研究推廣受到限制。中醫藥活血化瘀或針灸化瘀開竅手法被認為是中醫傳統藥物與非藥物治法的突破點,因此,研究活血方藥和針灸治療的時間、方法(用針還是藥、用藥的話選擇何種途徑)、作用和副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活血化瘀是中醫治療腦血管病的重要法則,自王清任創立諸活血逐瘀湯以來,活血化瘀的方法在心腦血管病臨床的應用愈來愈受重視,因為用中醫藥及針灸活血化瘀、儘快恢復血流灌注,既可達到溶栓目的,又避免了溶栓的副作用。活血化瘀對出血性或缺血性腦血管病均可使用,因為中藥在活血化瘀的同時可以止血;中藥活血化瘀在病人急性發作運送至醫院之前就可使用,少受條件限制,選擇吸收快的給藥途徑如舌下含服,藥物劑量便於掌握,阻止病情急劇惡化,為送到醫院搶救治療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5.使邪有出路,邪去正安:扶正祛邪是腦血管病治療的基本原則,急性腦血管事件尤其是中醫認為的邪入臟、腑者,祛邪是關鍵。雖然中醫認為該病本於肝腎陰虛、元氣虧損,但早期突出的表現是邪盛,即由於腎水虧虛,不能涵養肝木,造成肝陰不能制約肝陽,肝陽上亢,氣血上壅,生風助火,煉津成痰,瘀阻脈絡的級鏈反應。治療當予清熱瀉火、化痰祛瘀為要。即以祛邪為要,只有邪去方能正安。如何使邪有出路,通腑是十分重要的手段。在臨床中由於氣機的逆亂、風火的相煽,痰瘀的阻止,津液的生成輸布受阻和嚴重損傷,津液不能潤腸而便結不行普遍存在。治療時輔以通下,不但使火毒痰熱隨大便而去,而且有利於上壅之氣血趨於平靜,氣血的運行恢復正常,臟腑的功能趨向協調,使邪去正複,級鏈反應終止。故除外脫證,早期適度的通腑至關重要。通腑內服或外用灌腸均可,臨證靈活選用。

  6.多種劑型,立體治療:由於中藥複方的複雜性,中藥靜脈製劑的研製比較困難。但要提高中醫急救水平,必須要有大量符合中醫病機的高效穩定的中藥靜脈製劑才能滿足臨床的需要。當然劑型不能局限於靜脈製劑,要充分挖掘中藥多途徑給藥的優勢,如將安宮牛黃丸製成滴丸舌下含化就很方便地用於急性腦血管病的急救,患者自己容于掌握。祛邪通腑的直腸栓劑,早期使用,防止濁邪上犯害清。此外,根據《華盛頓公約》,嚴禁使用瀕危野生動植物入藥,中藥中有些“將帥之藥”如犀角、虎骨、藏羚羊等禁止使用,給一些急救製劑的療效造成很大的影響,因此要使中醫保證療效,必須積極尋找代用品。

  7.遵循循證醫學的原則組織研究和評估療效:辨證論治是中醫的特色,隨證加減是湯劑的傳統優勢,中醫的整體觀恒動觀要求各種有效的治療方法結合使用,身體與心理同時調理,要使患者情緒穩定,使患者的肢體及早運動。為了使中醫治療腦血管病的研究和臨床更加規範,科學客觀地評價中醫針灸治療腦血管病的療效,在保持中醫優勢和特色的前提下,必須按照循證醫學的原則組織臨床和科研工作,這是提高中醫、中西醫結合臨床水平的關鍵,也是中醫針灸治療腦血管病的療效能為國內外專家認同的橋梁,兩者並不矛盾。

  二、保持和發揚中醫藥優勢:
  中醫治療腦血管病的優勢,是根植於老百姓心目中對中醫的信任,歷代大醫強調“醫乃仁術”,立志“不為良相,甯為良醫”,用醫者赤誠之心、精湛醫術帶給百姓健康的福祉,也使無數的腦血管病患者獲得了康復和新生。因此,首先必須樹立“醫乃仁術”的觀念,才能繼承中醫的寶貴經驗,並很好地利用現代研究的成果,不斷解決影響臨床療效的“瓶頸”問題,提高臨床療效。

  另一優勢是重視預防,包括無病防病,既病防變。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寒溫(調節四季衣著、預防六淫侵襲)、精神(調節七情六慾、保持心理平衡)、飲食(五味均衡、定時定量)、勞逸(規律起居,晝夜有別)等方面的調攝,避免不健康的生活和環境因素的刺激。對已經患有腦血管病的更要重視生活調攝及合理的藥物干預,要密切監視各種危險因素(血脂、血壓、血糖、體重、吸煙等),要明白急性腦血管病的先兆,如手足麻木、舌麻、乏力、口角流涎等,以便防微杜漸,及時用藥治療,控制病情的進一步變化。

摘選:中國中醫藥報/樊永平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