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市簡介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市場行情 > 藥市簡介 > 其他
新加坡中醫藥市場概況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一、新加坡藥品市場和消費情況
目前,新加坡總人口約401萬人,其中15歲一64歲人口約232萬,歷歲以上人口約24萬。新加坡醫療保健機構主要以西醫為主。新加坡現有公立醫院8所,私營醫院13所,病床11686個。截止1999年底全國擁有注冊醫生5400餘名,牙醫1024名,藥劑師1043名,護士15947名。
新加坡製藥工業公會擁有50多家製藥企業和十幾家分銷商。
由於在新加坡製造業分類中,藥品屬於化學產品類,沒有公開發表的關於藥品產值及內銷量的統計數字,製藥公會也不願向外界透露其會員的生產情況。但據衛生部人員估計,其國產藥品可以保證部分國內市場需求,但還有許多藥種尚需依賴進口。據新加坡貿發局統計,1999年新加坡藥品進口額約4.07億美元。
根據新加坡衛生部規定,新藥在新加坡市場上市之前,須經衛生部批准,主要由該部下屬的“全國藥劑管理組”和“藥物評估中心”具體負責。公司經營進口藥品和批發藥品業務也須獲得衛生部的許可。新加坡擁有諸如Roche和Zuellig等銷售額在1億美元以上的大型跨國藥品製造商和批發商,藥品零售單位主要散佈在各大醫院的藥房藥店、專賣店、私人診所和組屋區的藥品雜貨店。零售藥店較具規模的有﹕佳寧(Guarding)、Apex、職總平價合作社HealthCare以及大大小小藥店500餘家。從藥品消費劑型看,以片劑、膠囊劑居多。
二、新加坡對天然藥物的需求情況及發展趨勢
由於中草藥和中成藥均屬天然藥物,特別是新加坡華人社會中越來越受歡迎,尤其是一些高檔滋補品和化妝品倍受青睞。一些名貴中藥材,如人參、西洋參、冬蟲夏草、羚羊角等非常走俏,其總體發展趨勢看好。
新加坡國會已通過了中醫師法案,內容包括成立中醫管理委員會,建立中醫師(包括針灸師在內)注冊制度等內容。該法案的通過,標誌著中醫師行醫的法定地位得到正式認可,也說明新政府進一步提高了對中醫中藥的重視,以及致力於提升中醫專業水平和保護病人利益與安全的決心。此外,新政府已經前後兩次投入共計約12億美元的巨額資金,用於包括中成藥在內的生物工程的研究開發。這些舉措,必將為新加坡中藥市場的成長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
三、新加坡中醫藥市場分析
新加坡的居民主要是外來移民,因此社會運行架構主要採取西方模式。醫藥界也不例外,均以西醫為主。由於中醫一直是本地華人以自願的方式自選購買,自行服用,長期以來新加坡政府對中醫採取放任自流的態度,沒有予以正式承認,更談不到重視,中醫在醫學界的地位也無從談起,同當地西醫沒有可比性。中醫師也是在民間自行行醫或在三家主要慈善中醫院供職。近年來,隨著世界中成藥市場迅猛增長,許多新加坡人開始逐漸認識中醫中藥,中醫師公會也經常組織或參加東南亞區域的中醫學術會議。據統計,新加坡每年中醫求診人數達到100萬人次,每天12%的門診病人選擇看中醫。
為加強管理和運作,新加坡政府1997年在衛生部內設立了中醫藥管理局,專司中醫藥有關事務。
中醫藥管理局設立後已採取了一項重要措施,即對中成藥進口採取注冊登記制度,未經注冊登記的中成藥一律不得進口及在新加坡市場銷售,違者予以罰款或坐牢處罰。該登記制度主要內容如下﹕
登記制度採取三個階段實施,即﹕
1999年9月1日起對片劑和膠囊劑中成藥;2000年9月1日起對液體劑中成藥;2001年9月1日起對所有中成藥(包括丸劑、散劑、沖劑、軟膏等)實施。經營中成藥(進口商、批發商、製造商、分裝商)須獲得衛生部頒發的營業執照。用於在新加坡市場銷售的中成藥,其內外標簽和說明書上必須標明的項目包括﹕藥品商標、名稱、有效期、成分和份量、批號、生產商名稱及地址、進口商和批發商名稱及地址、藥品禁忌症、副作用、服食法。說明書上不得出現“對癌症、糖尿病等19種難以根治病種有效”的字樣。須向衛生部呈報中成藥的微生物和重金屬成分的書面報告。
據新加坡貿發局統計,1999年新加坡中藥進口約1.7億美元(新加坡中成藥進口稅號未單列,該,數字估計會更小)。主要品種包括﹕中成藥、人參類、中藥材、雞精、肉精、中藥酒等,占藥品進口總額的35%,占新加坡藥品消費市場的比例不到10%。其中,來自中國的中藥進口額約3900萬美元,中國仍是新加坡中藥市場的主要供應國之一。自中國中藥進口具體分類,中成藥約800萬美元,人參類約187萬美元,中藥材約172l萬美元,雞精約934萬美元,肉精約42萬美元,中藥酒約255萬美元。中成藥服用方便,受到華社人士和部分馬來人士的喜愛;參類價格較為昂責,為高消費階層人士廣為食用並成為饋贈佳品;中草藥一般用於中醫院和中藥廠家加工配製,持中醫師開具的藥方在中藥房拿藥,還要煎煮,消費者感覺不便。
目前新加坡中醫師公會屆下民辦綜合性中醫院共有3家,屬慈善性機構,收費較為便宜,求診者一般以老年華人和經濟收入較差以及西醫已無法診治的病人(如一些癌症、高血壓患者)。另外私人中醫診所500餘家,私立綜合性中醫院兩家,收費較貴。一般消費者消費中藥主要用於治療傷風感冒、風濕,也用於清熱解暑和滋補等用途。據調查,近年來滋補性中藥頗受歡迎。
新加坡中藥的銷售方式主要由新加坡中國醫藥保健品商會所屬40多家會員將進口中藥批發給五間綜合中醫院和中藥公會500多家的中藥店進行銷售。許多藥店還專門聘請中醫師或中醫藥劑師,指導消費者購買中藥。新加坡中醫界認為,政府實施中成藥注冊管理有助於中藥市場的健康發展。
目前,新加坡中藥市場的發展瓶頸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新加坡以西藥為主的醫療體制今後不會有較大改變;二是新加坡衛生部管理中藥所採取的標準均以西藥標準為基本依據,難免會造成許多中藥被拒之門外(如在中國已經用了幾千年的黃連,新加坡絕對禁止進口)﹕三是受英文教育的華人和年輕一代對中藥認識不足;四是新加坡英語為行政語言的社會環境使得人們對解讀中藥的中文涵義感到困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