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網站導覽 客戶服務 討論園地 企業福利網 文章搜尋
 

醫藥保健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醫藥保健 > 認識中醫 > 學術理論

中醫如何看貧血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中醫學中沒有貧血的名稱,但從患者臨床所呈現的證候,如面色蒼白、身倦無力、心悸、氣短、眩暈、精神不振、脈細等,則相似於“血虛”、“陰虛”諸疾。一般可將貧血劃入“血虛”或“虛勞亡血”的範疇,而“虛勞”是臟腑虧損、元氣虛弱所致多種慢性疾病的總稱。

  中醫認為,“諸血皆屬於心”,“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血之源頭在於腎……精氣充足,百脈和暢”。由此可見,血的生成來源於水穀之精氣,人攝取水穀營養物質,由中焦(脾胃)吸收了食物的精微,通過氣化作用,變成營氣。脾得心火宣降之助,轉化為精、津液,精之一部分貯於腎中,以待生化之用,另一部分得心火之助轉化為血。腎中先天之精得後天水穀之精氣,吸收命火之蒸騰,轉化為髓。髓得下焦火熱之激,分化為髓之精液,精液再為命火的宣蒸轉化為血,輸之於機體,以為生理之用。

  血的生成和調節與心、肝、脾、腎等臟腑關係密切,故中醫謂“心主血、肝藏血、脾統血”。而這些臟腑功能的充分發揮,又有賴於腎之命火溫煦。因此,心、肝、脾、腎功能衰弱,均可導致血虛。而血虛之形成不外乎內外因素。外邪六淫與溫熱侵入機體,潛而不定期出,深入化血之機,導致新血無生,這一致病因素與現代醫學所說的“細菌感染、原蟲、毒素發生溶血為病”不謀而合。在內因上,或為七情失節,或為飲食失宜,或為失血而成,或為先天稟賦不足,或為病後房勞過甚,或為妊娠失調,而引起造血之機受阻,或消化之機紊亂,水穀不化,精微不成,發生血虛之疾。可見在內因方面與現代醫學所說的“缺乏造血原料或造血器官功能障礙,或慢性失血而成貧血”基本上是一致的。

  血為有形之物,氣屬無形之用。血之運行有賴於氣,故有“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血為氣之母,血至氣亦至”的理論。血由氣而生,而氣也必須有血為依附,才能發揮其生化、運動的作用。二者互相依賴,又互相促進,保持相對平衡。如果氣血失和,就會致病。《內經》說:“是故氣之所並為血虛,血之所並為氣虛。”因此,血虛患者一般均有氣虛,這在診斷和治療上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陳玉芳/健康報)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